【展覽資訊】
展覽名稱|「在地」
策展人|錢畇竹
藝術家|張家翔
展覽地點|錢宅,地址:231 新北市新店區竹林路 2 巷 17-2 號 1 樓
展覽日期|2025/05/06~2025/05/18
(展覽地點為私人住宅,故本展覽全面採預約制,請與策展人及藝術家聯繫預約看展)
展覽介紹|
座落於新北市新店區青潭的「錢宅」(CHIEN’s Residence)作為策展人錢畇竹尚未入住之棲所,在入住之前定調該空間作為展覽空間之場域,是具備高度彈性與未定性的。其裝潢形式樣態以及因尚未正式作為住宅啟用,故空間中是缺乏日常既定傢俱設備與生活痕跡,使空間本身成為一個空白的載體,那樣具備虛實個性的居所成為了本次「在地」(“Ground”)個展藝術家張家翔得以觀察的對象。藝術家張家翔作為「錢宅」暫時性的居住者與駐村於此的創作者,觀察到臥室與展場因地面的變化而有所區別,透過藝術家身體的移動,使私密與公共之間的界線持續保持著變動性。樓層間的垂直、水平穿梭,打破對棲居(dwelling)空間使用的慣性認知,因此藝術家將展覽視為一種居住行動的軌跡,保留一種變動的可能性。
本次藝術家張家翔之個展「在地」延續上一檔於「錢宅」舉辦的聯展「棲居的姿態:終有一死者的『築、居、思』」("The Poetics of Residing-To Build, To Dwell, To Think as Mortals”)的展覽及作品論述、觀點,持續探索「棲居」在當代語境下的多重意義。聯展是以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,1889~1976)「天」、「地」、「神」、「人」四方論述為基礎,以四件相對應之作品進而凸顯「四重整體」(das Geviert)與人類的有限性,也讓觀眾反思「終有一死者」(die Sterblichen)與「棲居」的意義,試圖理解人與空間、環境的共存關係。而此次張家翔之個展轉向以藝術家的第一人稱視角,藉由駐地經驗與創作實踐,思考人的身體如何在空間中行動、感知、安置,最後透過勞動將人、物件、關係的再定義,作為一個起始點,並重新構築「在地」的概念。
在藝術家初期進駐後,其觀察到在清潔、整理與收納的階段中,地面的水漬、搬移物件後的痕跡等,顯現出物件與空間的離散關係。這些未完成、不穩定的狀態,恰好呼應本展對於「在地」的詮釋:是一種身體經由移動、暫居、佔領,逐步生成的棲居經驗。「棲居的姿態:終有一死者的『築、居、思』」聯展時,張家翔之作品《花園》與《野花》成為一個開端,對應於人為製造與自然生長的棲居想像,以及藝術家駐留新店「錢宅」期間對環境濕度、水氣流動的感知。藝術家認為與其家鄉農地、工廠盛行的彰化不同,當地的水多流動於農田灌溉或隱沒於工業建設之中,是難以覺察的;反之新店的地表濕氣則清晰可感,直接浸潤於日常生活之中。這樣的對比,將水形成一條路徑,給予在生活中的感知,也成為藝術家初步對「錢宅」的想像起點。
作品《花園》透過水、植被、影子、鐵皮屋的結合,構成一種人工自然的拼貼場景,試圖呈現人對土地與自然的佔據與投射;而《野花》則將人造花與鐵皮浪板質置於現場,轉向思考自然在其中的痕跡與消散。兩件作品並置於錢宅之中,形成一種虛實交錯、矛盾並存的空間對話,亦映照出人於勞動上的不同面向,從生產、製造到順應萬物生長,如何與之共處,顯示彼此與環境的複雜互動關係;而此次個展藝術家轉而強調身體與空間之間相互形構的狀態,視空間為整個作品之載體,從展場到臥室;從居住到創作與展演的邊界彼此交疊於錢宅。觀眾若踏入地面,即置身於一個半開放、半私人且可變動的場域,作品、環境與身體三者共同構築出一種游移不定、具彈性的觀看結構。
總結而言,此次張家翔個展「在地」承接「棲居的姿態:終有一死者的『築、居、思』」聯展所提出的概念,進一步實踐「築」(building)、「居」(dwelling)、「思」(thinking)三者的關係,更聚焦於人的生存活動,透過「錢宅」空間的召喚,引導出依附於場域的創作思路,同時為六月位於臺南的個展鋪陳,作為張家翔2025年度的展覽「三部曲」,藉由身體經驗在不同展覽與場域展開,構成一個具備起、承、轉、合的線索,企圖在彼此間構成一段相互回應的關係。
~誠摯的邀請各位蒞臨參觀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