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...

展覽資訊

透明盒子 草地藝術季


2022-04-15

《透明盒子藝術季》

—讓我們在春天的草地上漫步

文/ 美術系系學會

一年一度的美術週,今年展開別開生面的戶外校園草地藝術季!共有8件作品12位藝術家參展,歡迎全校師生在4月16日到4月29日期間,走入校園各角落體驗不一樣的春日風光。這項展覽是由美術系系學會策劃主辦與執行:以校園角落、空間作為創作發想的主體,以「限地製作」的概念進行創作徵件的藝術計畫。本次藝術季取名為「透明盒子」,期望透過打破在美術館、展覽空間創作的慣性,讓藝術創作從美術系系館出走、並與校園互動。最後由美術系大學部、研究所和少數外系同學,數十位同學一同參與、共同完成。

展覽內容包含多種創作形式,首先,甫入校門,走入左側明德館前的三合一草坪,創作者劉昱作品《美化—覆蓋》,她拾取了春天校園的紅色落花,拼接到因日久而破損的地磚上,縫補出綠草地上之可愛紅色邊界。當她發現綠草地禿了一塊時,她又再撿拾落花、落葉、樹枝,組裝、接枝般的製作出小小植物景觀,再度構築出創作者心中想像的美好樣貌。在同一個場域,有創作者陳文賢作品《為鏡》,他將堅韌的鋼鐵,透過拋光與刮拭不同手法,對比地呈現出光滑反光與刮痕鏽蝕的視覺差異,經過時間、自然氧化過程,兩種視覺語彙漸漸反差會更大,卻產生了和諧的有趣對話。

遠遠望向,教學大樓前有創作者蔡尚寬的《塑景》,遠看以為是潑灑流下的水瀑,近看發現是在校園回收的寶特瓶,在耀眼陽光下彷彿閃爍水光,夜晚作品內部透光更像是一道華麗的流瀑。創作者對於環境的關切之情,透過視覺意象創造出令人驚喜的未來期待。

穿過孔子像,來到圖書館前草坪,創作者游家昱《Image of the invisible》,邀請許多參與者寫下心中不可見祈願的小卡,並懸吊於線性骨架結構上隨風搖曳,人們的心願和風,都因為創作者設計的可見結構,展現著動態的存在身影;創作者提問:「勢」是因為有形之物的聚集才存在,還是「勢」本就存在於有形之中?另一邊的草地上,創作者許紘齊的《尋》,也以編織的竹製造型和麻繩,環繞成一個大的圓型結構,作者在探詢自身在當下與過去歷史關聯時,發現雍正12年時,彰化舊城池原本是用竹子所建的城牆,曾兩次被林爽文和陳周全攻陷。創作者心想,即使竹牆十分脆弱,但也是村民們力量與希望的寄託之所,他就以此竹編造型來體現這樣一種對於家鄉、土地的歷史情感。

另一旁茂密榕樹下,一道道往下扎根的根部造型,上面走著、坐著許多小土人,創作者梁芸睿的《榕樹旅舍》,創作者認為天地是萬物的旅舍,對於這株百年老榕樹而言,走過它身邊的我們想必也像過客一樣。藉由土人意象,她想表達我們與這片土地的關係。繼續往前走到學餐前草坪創作者趙翊琁和雲采軒合作的《Take a sit》,置放在榕樹旁的石椅邊,她們想以互動式的、可翻裝置上的標語——TakE a Sit,邀請大家小憩於石椅享受美好的春天氣息。

觀者轉身,將發現在美術系研究所工作室門前,有創作者林荷修、林芳羽、李翊如、湯佳璇共同合作的《永生樹》,懸掛在樹蔭中發光的玻璃瓶十分吸睛,大學如同讓教育向下紮根、往復傳輸知識養分的場所,透過垂掛的玻璃瓶與大樹由下往上生長的力量相互對話,玻璃瓶也導引光線,讓觀者更注意到原本枝幹表層與地面就具有陽光閃耀的絢爛斑紋,如同一種朝向未來期許的教育願景。

透明盒子集結了新世代藝術家,對於校園所象徵的教育場所的各種不同觀點,也包含著自身與我們所共存的土地、歷史、人文意涵的連結。歡迎全校師生自即日起到四月底,一同來春天校園草地散步,共享校園的自然環境、祈願人類能齊心關愛當下與展望未來!

透明盒子 草地藝術季